首页 》  校友风采 》  海中校友沈其韩(一)——从海门出发 返回上一页

海中校友沈其韩(一)——从海门出发

发布时间:2023-12-08

在海门中学的校史馆里,知名校友的排行榜上沈其韩是很靠前的,他的照片被放在了第一排第四位的位置上。

沈其韩,出生于1922年4月27日,江苏海门人,著名地质学家,生前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

640.jpg 

海门中学知名校友榜


2012年是海门中学诞辰一百周年,沈其韩应邀为母校题写贺词。在贺词中沈其韩写道:“我是1939年从母校毕业的一名高中学子,在校期间曾受到学校师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获益良多,终生难忘。欣闻2012年3月19日将迎来母校100年华诞,谨向母校致以深切的感谢与真诚的祝贺!”

事实上,1939年7月沈其韩是开始在私立海门中学读高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是1941年的秋天了,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抗战特殊时期的高中教育给沈其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了立志报国的信念,这一信念伴随他的一生。私立海门中学即今天的海门中学的前身,它是1912年民国元年时建校的。

沈其韩的老家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长江,是长江的入海口,黄海的东大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与上海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海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长崎、釜山等国际大港仅400海里。从海门出发,200公里范围内可覆盖上海、苏州、无锡等20多个现代城市。

紧邻长江大海的海门,其县境地理环境经历了多次沉没和浮出的变迁,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其变化一点都不过分。仅仅在公元前数十年,海门境内还是海水淹没的沙地,到了公元初,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

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即公元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但是依旧屡遭风潮灾害,县境涨坍无常。尤其是明代中叶,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一再迁徙,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海门栽县为静海乡,归并通州。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前后,江流回向南泓,长江北岸开始涨出沙地,连续涨出40多个新沙洲,绵亘百余里。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复称海门县。

图片

海门地形图


关于海门设厅一事,《大清一统志》记载:“海门厅,汉,海陵县沙地。后为东洲镇。周显德中始置县,在洲东百里。宋因之。元未以水患徒治礼安乡,后复圮,寄治通城。明嘉靖间筑城,复圮于海。

本朝康熙十一年,省并入州。自后沙地又渐涨出计百数十里,通州及崇明县居人分领垦种,设大通巡道以统辖之。旋,裁巡道,于崇明添设半洋巡检,通州添设州同,专司沙务。乾隆三十三年,以沙地日广,旧县址俱已涨复,割通州之安庆、南安等十九沙,崇明之半洋、富民等十一沙,及续涨之天南等十一沙,特设海门厅。移苏州海防同知驻扎其地,直隶江苏省。”

沈其韩就是在海门这种沧海变桑田的环境中长大的。沈其韩的前辈校友张謇曾经为家乡撰写过一副对联,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带地形地貌的变化。“畴昔是洲今是县 江淮之委海之端”就是说海门现在的陆地是从江中沙洲变化而来的,海门的地理位置就是在长江淮河入海的尾部,而在黄海与长江接触的顶端。

1922年4月27日,江苏淮阴一个普通政府职员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父母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颇费了些心思。淮阴是西汉开国名将韩信的故乡,西汉建立后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这家父母便为孩子的名字里加入了“韩”字,希望他将来能够像韩信一样有出息,建功立为国家做贡献。他们家姓沈,按家谱排行孩子是“其”字辈,于是,便取名为沈其韩。

1925年的时候,淮阴一带军阀混战,百姓无法安定工作,沈其韩的父亲从工作了十多年的治淮委员会岗位离职,携一家老小从淮阴回到了家乡南通海门定居。

沈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门人,原籍崇明岛。据史料记载,1730年,位于长江下游的海门“天南沙”东部接涨出一片冲积平原,人们称之为“满洋沙”,满洋沙诞生初期,崇明一带的地主豪绅逐渐来此占地建仓,雇人开垦。沈家人也是在这股迁徙潮流中从老家崇明搬到了海门,出于生计考虑,祖父一辈最后选择海门富兴镇安了家。

沈其韩的老家是一个小村庄,村子向东南两三公里是富兴镇,相对于其他军事和经济要塞来说,偏僻的小村落反倒成为各方忽略的“三不管”之地,在几十年的战乱中,这个小村落消息闭塞,生活还算平静,不管哪股势力占据上风,似乎都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无太大关系,人们依旧按照古老中国的传统法则延续生存着。

1928年,沈其韩6岁了,作为家里被寄予厚望的男孩,必须上学读书。在乡间田野散漫惯了的沈其韩背起书包,被父母送到离家两里外的施氏私塾,教书先生把年幼的沈其韩带到了教室里,从此,他就每天跟着家里的大孩子们一起上学了。

沈其韩性格不是很开朗,胆子很小,在私塾上课时候从来不在课堂上调皮捣乱,都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先生读、跟着先生写。私塾里没有数学等自然科学的课程,两年后,8岁的沈其韩转入江苏海门富兴镇初级小学。

在初级小学学习两年多后,1933年,11岁的沈其韩又升到高小,转入离家二十多里的新式学校江苏海门私立锄经完全小学,直接插班至五年级上学。锄经小学是一座私立学校,校址在富安镇陆棫的私宅。大约开办于1924年,校名取自于“锄经堂”的堂名,曾是陆家的家塾。五四运动后,陆家人出资兴建了三排大瓦房,共计33间房子作为校舍,学校规模为四个班级的六年制完全小学,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各一个教室,学校东西两侧有围墙,四周树木环绕,中间花草茂盛,环境优美。

在锄经小学读了两年之后,沈其韩于1935年7月进入江苏海门县私立锡类初级中学就读,学习的课程有国文、英语、算术、物理、化学等。“锡类”乃《诗经》中“永锡尔类”句之缩简,“锡”即是“赐”,意思是以善永赐于众人。锡类中学创办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校址坐落于海门解放西路.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为锡类中学题写校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1938年3月,海门沦陷,随即江苏省全省沦陷。家乡局势动荡,社会上纷争不断,各类学校纷纷停办,沈其韩6月初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升入高中,而是在家闲待了一个月,后来社会形势相对稳定起来,学校也陆续复课了,沈其韩便开始继续自己的学业,于1939年7月进入了私立海门中学。


四海资讯全讯新2创建于1912年,时称私立海门中学,其前身为“师山师院”,位于当时海门县城东侧的孔庙。末代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871年3月就读于师山书院,拜海门训导赵菊泉为师。1912年,经地方乡绅茅祖权等人倡议,师山中西中学堂改名为海门师山中学,1913年末,师山中学又改为私立海门中学。海门中学于1916年获民国教育部核准备案,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批在教育部备案的私立完全中学之一。时任民国教育总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亲题《海门中学校》校匾,校匾挂在海中大门的四角楼上

海门中学起初学制是四年,不分初高中,后改为六年新制,初高中各三年。1923年海门中学高中分文理科,1927年海门中学根据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中学课程在高中部开设了公民、国文、英语、立体几何、高等代数、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化学、伦理、体育及军事训练等。海门中学重视师资力量及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校规严格、校风严谨。20年代,海门中学的校训是“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反映出严谨的要求与踏实的作风。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提高很快,得到政府表扬及加上社会的一致赞许,名声在苏中地区崛起。

图片

海门中学校训

1938年3月,因海门沦陷,县城和重要城镇都被日寇占领,城区一片混乱,私立海门中学及周围的建筑物也未能幸免,大多被日寇的炮火摧毁。海门中学的师生开始了漫长的艰苦卓绝的流亡办学和求学之路。私立海门中学于沦陷前夕匆忙解散,一部分师生在校长蔡荫恩的带领下,被迫迁往上海租用英租界内的侨光中学校舍办学复课,后来被称为海门中学沪校,另外部分师生则转到海门偏僻的乡下办学。

1939年秋,即沈其韩入学的那一年,当年迁往上海的沪校、回到海门后与在下三和镇陈九仓办学的下校合并,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师生人数增多,学校东迁至海复镇王己劲大宅,近三百名师生在此安营扎寨。其时校长为蔡荫恩,高中部教导主任为杨育其,教师有邱竹师、施惠周、杨宗时等。由于海门中学在周围地区声名甚大,搬到海复镇不久,求学的学生便纷至沓来,学生总数超过六百人。学校将初中和高中分拆,初中部设在海复镇王己劲宅,高中部借曹家镇公仁花木行房舍开办。

沈其韩所在的高中部每班二十至三十人,当时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等。到了曹家镇后,由于条件好转,也有了空地作为操场,海门中学又恢复了传统科目军训。值得一提的是,海门中学的一个传统是数理化等几门理科学科课本都用英文原版本,抗战时限于条件,但沈其韩他们数学和化学课上使用的教材还是英文版。体育课是海门中学的传统课程,虽然办学条件远不如在县城时候,但是基本的运动器材还勉强置办了一些。在学校里,有几个乒乓球台,同学们休息时候就玩一玩。沈其韩也常去凑热闹,在同学的怂恿和鼓励下,经常也拿起拍子挥几下,慢慢就学会了,课余时间大家就拿起拍子一大群人跑到球台边轮番对战较量。

当时的高中课程设置里有地理课,从书本上看到了祖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山川土地,既开阔了眼界,也激发了沈其韩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在这段时间,他培养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兴趣,喜欢对着地图一遍遍默记各个省的省会、著名城市及港口的名字等。后来沈其韩说,念中学时候培养的这个兴趣对于他大学专业的选择是个引导。

海门中学的师生比较激进,学生运动传统比较悠久,但是沈其韩两年多高中生活中一次学生政治运动都没有参加,他更多考虑的是将来怎么立身处世,找一个稳定的职业,让家庭维持下去,过上安稳的生活。

高中两年多在磕磕绊绊中读完了。在动荡的年代,能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已经实属难得。在高中期间打下的英文基础让沈其韩后来在工作中终生受益,他在地理课堂上获得的快乐更是为将来找到了一个奋斗的方向。